|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基本概况 > 城市概况

城市概况

关键词:中国,姜堰,城市概况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姜堰传媒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jyw.ccoo.cn/bendi/
  • 感谢 jiangy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7116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历史变迁
  姜堰由水而生,古时,长江、淮河、黄海三水在姜堰汇聚,故称“三水”。又因三水汇聚,冲击成塘,塘水多旋涡,形似人指罗纹,又名“罗塘”。北宋年间,洪水泛滥,姜仁惠、姜谔父子仗义疏财,率领民众筑堰抗洪,保护了一方百姓生命财产,古镇由此名为姜堰,至今流芳千年。
  泰州市姜堰区春秋战国时先后属吴、越、楚,秦代属东海郡,西汉属海陵县。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县,治所即今泰州市。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海陵为吴陵,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升为泰州,民国初年废州设泰县,县仍治今泰州市。1940年10月,泰县抗日民主政权于海安镇(今海安县城)建立,1949年5月,泰县人民政府移驻姜堰镇西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泰县与县级泰州市两度分合,1962年1月复称泰县,县治姜堰镇。1994年撤县设市,改称姜堰市。1996年隶属新设立的地级泰州市。2013年1月,撤销县级姜堰市,设立泰州市姜堰区。2013年2月泰州市姜堰区正式揭牌。
 
名人荟萃
  人文姜堰──姜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五千年前,便有先民生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天目山商周遗址、唐代观音阁、明代王公祠、清代岳行宫等文物古迹。这里文化繁荣,人文荟萃。明代著名画家唐志契、唐志尹与唐日昌叔侄三人齐彰,时称画苑“三唐”,唐志契画论专著《绘事微言》,收入清代《四库全书》;清康熙年间,围棋国手黄龙士棋艺精湛,著有《弈括》、《黄龙士全图》,时人尊为“棋圣”;清乾、嘉、道年间,桥头镇刘荣庆、刘国庆兄弟二人考中状元,时称“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高二适,精研诗文,造诣极深,其力作《<兰亭序>的真伪驳议》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重视,成为文坛书苑佳话。
 
姜 堰 籍 院 士 风 采
李德仁院士
  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际知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39年12月31日出生于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1957年毕业于江苏省泰州中学,1963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航空测量系,1981年获武汉测绘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硕士学位。1985年获原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后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国家973专家顾问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图形图像学会副理事长,中国GIS协会顾问,国家遥感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测绘学会理事长,湖北省科协副主席。
  现任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20多个高校兼职教授、顾问教授、名誉教授。
  李德仁在测量系统的可靠性和可区分性理论与方法,遥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以及计算机多媒体通信等方面有独到建树和广泛影响。
  早在1982年,李德仁首次将验后方差分量估计方法用于自检校光束法区域网平差,随后提出了一种基于验后方差分量估计的选权迭代法,被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界称之为“李德仁方法”。
  1987年至今,李德仁先后完成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测绘科技发展基金项目、航天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测绘局“七五”攻关项目、国防科工委项目、国家科委“863”项目、国家科技部与国家测绘局“九五”攻关重点项目等20多项国家和部委重点攻关项目。
  李德仁长期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曾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第III委员会主席(1988-1992)和第VI委员会主席(1992-1996),为瑞士苏黎士理工大学(ETH)、澳大利亚昆士兰工大(QUT)客座教授,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客座研究员。目前担任亚洲GIS协会会长。
李德毅院士
  李德毅,中国工程院士、博士生导师,1944年11月生于江苏省泰县,1967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1983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计算机工程和人工智能博士学位。目前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研究组副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语言信息工程中心首席科学顾问。
  长期从事计算机工程和人工智能学术研究。在国际上第一次提出控制流—数据流图对方法,1985年获得国际IEEE总部授予的计算机和控制类最佳学术成果奖;1999年攻克世界难题三级倒立摆动平衡问题,获得世界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杰出论文奖。出版英文专著2本,全世界发行,被译成日文版;主编技术丛书6本,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余篇,部分被SCI等国际三大索引收录并被上百人次引用;先后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讲学。在数据挖掘和信息安全方面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项目和国防预先研究项目,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共34名。先后获得2项国际学术成就奖、15项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990年由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称号,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杨元喜院士
  杨元喜,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地测量学家,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7月生于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籍贯江苏姜堰。1980年毕业于郑州测绘学院大地系大地测量专业,1987年获该校大地测量专业硕士学位,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大地测量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主任。
  发展了相关观测抗差估计理论,构建了双因子等价权模型,提出了抗差方差分量估计,发展了抗差贝叶斯估计和抗差拟合推估理论。发展了自适应导航定位理论,该理论兼容了最小二乘平差、抗差平差、动态滤波、抗差滤波等。构建了四种自适应因子和相应的最优自适应因子。主持完成了“2000中国GPS大地控制网数据处理工程”和“全国天文大地网与空间网联合平差工程”,坐标框架点精度分别达到3厘米和3分米,使我国国家大地控制网及相应坐标系统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缪昌文院士
  缪昌文,男,1957年出生于泰州市姜堰区大伦镇,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荣获“香港何梁何利奖”,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国混凝土外加剂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兼外加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土建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江苏省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江苏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为留学回国的有学之士,缪昌文同志长期致力于低能耗、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等高技术含量的建筑材料研究,二十多年来主持完成了20余项科研课题,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已申报并受理的发明专利22项。多次参加国标、部标、省标的编写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8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作为新世纪学科带头人,他承担和参与了“973”计划项目“环境友好现代混凝土的基础研究(现代混凝土服役性能的提升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高性能水泥基建筑材料的性能及失效机理研究”、苏通大桥、南京地铁、润扬大桥等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项目课题。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长江三峡、江苏田湾核电站、南京长江二桥、山西引黄工程、广西龙滩水电站、云南小湾水电站、贵州引子渡水电站、润扬长江大桥、苏通大桥、青藏铁路等几十项水利、交通、能源、市政、军工、工业与民用建筑领域的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近年来先后荣获“江苏省留学回国先进个人”、“江苏省劳动模范”、“南京市十大科技功臣”、“江苏省十大创新创业人才奖”、“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奖”、“江苏省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奖”等荣誉。 2008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奖”。 2011年12月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