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太谷学派三传人

太谷学派三传人

关键词:姜堰,太谷学派,传人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姜堰传媒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jiangy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1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太谷学派,为清嘉庆、道光年间,仪征人周太谷所创立的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儒家学派。它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有时采用佛道两家的说法,解释儒家学说的精义。从1798年自成一家之言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自然解体止,赓续时间长达150年,为我国学术史上所罕见。
 
  在姜堰,有三位太谷学派代表性人物,他们分别是第二代传人蒋文田、黄葆年和第三代传人章祖荫。
  
  “北宗”传人蒋文田
 
  蒋文田,字子明,姜堰镇人。生于1843年,卒于1909年,享年67岁。是太谷学派师主周太谷嫡传弟子李光炘的著名传人之一。虽只出生秀才,科举上并无多大成就,却是太谷学派中罕有的思想家和诗人。
 
  蒋文田于清同治二年(1863)拜李光炘为师,接受太谷学派思想。1866年,李光炘指定蒋文田为太谷学派的“北宗”传人,在北方讲学。他家住处旁有白龙溪,因此他把他的住处取名为龙溪草堂,太谷学派中人称他为龙溪先生。自接受去北方传道的任务后,他常常在北方奔走。他在《塞上曲》中写道:“不破楼兰终不归,秋风塞上断鸿飞。男儿血性生来热,九月天寒未授衣。”可见他传道的热情很高。1888年,他从郯城出发,在驿车中写了这样一首诗:“行旌侵晓出郯城,又听双轮历碌声。古戍荒祠贞妇节,断碑倾盖故人情。惊砂莽莽天无色,峭山巉巉路不平。太息黍苗方待泽,谁将霖雨及苍生。”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他对民众的生活是很关心的。他是个喜爱旅游的人,但是常年在外传道奔波,旅途中是很辛苦的,可他却甘之若饴。在北方度过两年后,1889年7月,他回到泰州。他对北方传道的成功感到满意。在《七月由罗塘至泰州口号》这首诗中,他写道:“妙舌莲花开正觉,宝珠如意结灵胎。因缘大事难抛却,曾自崆峒道上来。”
 
  蒋文田回到泰州几个月后,1890年,他又外出旅游,此次游庐山,登五老峰;1891年,再次北上传道,并在山东朝城鱼黄葆年相会。至1892年,又在北方传道近两年,后南归。1893年,蒋文田去苏州、杭州、1894年再游庐山。1895年回泰州休憩一年,从1896年至1901年,又多次北上传道、会友、游历。1902年,太谷学派同人会集于上海愚园,蒋文田也与会,愚园集会后,他又去了苏州,此后便和黄葆年一起在苏州主持讲学。1909年阴历三月,蒋文田因病逝世。在他逝世后,他的门徒把他的文字、诗作结集为《龙溪先生文抄》和《龙溪先生诗抄》存世。
 
  在太谷学派中,“心息相依”是学派中人的口头禅,“转识成智”是学派中人的习惯语。蒋文田把“心息相依”提到“真诀”的高度,把“转识成智”提到“真师”的高度,认为学得“心息相依”即可入道,懂得“转识成智”即能触类旁通,获得诸种知识。他在《与达紫成书》中,明确地说:“夫真诀无他,心息相依而已;真师无他,转识成智而已。转识成智,则能自得师,又何必拘拘焉执一人为师哉!”蒋文田之所以把“心息相依”、“转识成智”提到这样的高度,是因为他在传道的实践中体会到,这是太谷学派学说普及到一般门徒中去的最好途径。蒋文田还把“志”和“气”作为“知道”、“见性”的不二法门。认为“志为人路,气为天路”,“知此则谓之知道,见此则谓之见性”。也就是说,一个人立志以后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一个人懂得养气之法和善于养气以后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通“天”。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可以“知道”,可以“见性”。在弘扬太谷学说时,蒋文田还吸收佛、道思想,他对佛、道思想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他对于人生中的“忧危”、“晏安”、“穷约”、“丰豫”等也有自己的看法。他罕言忠孝,但对“友”却看得十分重要。他还是一位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的教育家。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蒋文田主持的太谷学派“北宗”并未有多大发展,蒋的门徒也不多,但他对太谷学派的贡献却是不容忽视的。
  
  “黄门”师主黄葆年
 
  黄葆年在太谷学派中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周太谷的再传弟子,20岁时因蒋文田的介绍,拜周太谷嫡传弟子李光炘为师。他创立“黄门”,把周太谷、李光炘的思想普及到了群众中间,徒众达万余人,成为晚清、民国之交影响最大的太谷学派传人。
 
  黄葆年是江苏姜堰人,老家在姜堰西大街老电影院东边曲江储蓄所对门,现已拓宽成街道。他生于1845年阴历九月初一。1883年,中光绪癸未科进士,授职知县。历署山东朝城、福山、莱阳、腾县、滋阳、泗水等县。1902年回籍扫墓,因不满清朝的腐败统治,辞官离开任所。初居泰兴刁家铺,后寓苏州,创立归群草堂授徒。于1924年病逝,享年80岁,葬于苏州七子山。
 
  黄葆年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1864年至1882年,为拜师学道阶段。自1883年中进士授职知县起,至1902年离职止,黄葆年处于他的仕宦活动阶段。在近20年的时间里,他一方面作为地方官,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另一方面,作为太谷学派门人,他继续参与并组织了一些学派活动。1902年,黄葆年辞职,一直到他去世,为他人生的第三阶段,即教学传道阶段。
 
  黄葆年对太谷学派思想的发展和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提出,要以儒家学说为主,又要吸收道、佛学说之长,使之成为圣功之学。二是对“心息相依”作了新的解释。在黄葆年看来,“心息相依”既是养生之道,又是“圣功”之学的根本。他曾专门写了一首《咏心息相依》的诗:“真心求真息,真息含真心。心息两相依,诚明复明诚。静即观自在,动即观世音。甘露洒杨枝,和风吹竹林。离心息不见,离息心难寻。不须千万语,得息是真经。”三是对中庸作了全新的解释。他把“中庸”作为门徒立身行事的准则。他说:“无一人不由乎中庸,不由乎中庸,则非人矣。无一时不由乎中庸,不由乎中庸,则废时矣。无一事不由乎中庸,不由乎中庸,则害事矣。中庸者,人之所受于天以有此生也。所谓得之则生,失之则死者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中庸之德,岂可须臾离哉!”黄葆年认为,“心息相依”与“中庸”是完全统一的,“心息相依”就是中庸,行“心息相依”就是行“中庸”之道。第四,黄葆年使太谷学派趋向宗教。          (曹学林)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588 传真:商务合作QQ45177403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 邮编:102209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